唱唱反调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发布 2023-11-23 04:50:05 阅读 4548

作为管理学之父泰勒最重要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在管理学上有着开天辟地般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对于一本如此重要的著作,再施以赞美之词已显得有点多余,相比之下,以批判的视角来看本书的主要观点反而更有启发意义。

一、 心理革命的现实性。

无可否认的是,泰勒绝不是很多批评者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资本家走狗,为榨干工人最后一点血汗而奋斗。他反复强调向工人好好解释的重要性、不断反驳那种把工人看作道德上败坏者的观点、认为导致磨洋工现象的不是工人而是管理者。与之相对,他认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就在于要进行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要求双方都放下成见,消除对立,共同努力来达到双赢。

这场精神革命的要点之一在于劳资双方都不把精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而是共同为提高盈余量而努力,这样就解决了双方的利益冲突。这种美好的情况在《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写作的时候确实是可以实现的,因为那时工人的工作普遍效率很低,经过科学的研究以改进工作方法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从而实现盈余的提升。

但是必须注意到的是,这盈余的提升实际上来自于对工作方法的改进而非劳资双方观念的转变,在泰勒看来是科学管理理论核心的劳资双方的思想转变毋宁说是盈余增加的副产品。工人之所以接受他和老板可以共同受益的观点是因为他从提高产量的超额利润中受益了;而一旦科学的工作方法被全行业推广,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超额利润就会消失,而那时因为“蛋糕做大”而被搁置的争端又会重新被提出来。说到底,泰勒所倡导的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而这种改进并非可以无限进行的,毕竟对最科学的工作方法的研究同样需要投入,且这种投入也存在边际成本的递减。虽然泰勒也提到因为在科学管理下管理者和工人会有密切的合作因而能大大减少过激的争端,但他在这里说的和工人一同学习科学管理的显然是中层管理,而决定工资即盈余在劳资双方间分配的则是高层管理。高层管理和工人间的利益冲突依然会存在,这不是能通过仅仅改变观念来解决的。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到过一个失败案例:某个工厂采用了科学的劳动方法和精确的时间分析却没有提高多少工人的工资,也没有耐心的向工人进行说服解释,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系列的罢工。泰勒认为这个失败案例就证明了科学工作方法和劳资双方的心理革命是不可分割的,但这实际上是由于这一切发生在工会力量强大的二十世纪初美国。

在工会力量不那么强的地方,或者在罢工被镇压之后,完全有可能发生雇主在经科学的工作方法的武装之后,向工人发起进攻的情况,而这显然不是泰勒所希望的。笔者曾在深圳的一家电子厂打过工,亲身体会过这种情形:我们生产线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后产量增加,而车间主任给定的生产限额也跟着增加,并且速度甚至超过了产量的增速,最后由于生产限额增加到了完不成的程度,我们的工资反而减少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泰勒的理论中的两个方面并不必然统一。

二、 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人的异化。

泰勒所倡导的精神革命的另一个要点是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生产中的每一个方面,或者说“任何事都有更好的做法”;毋庸置疑,这可以带来极大的产量提高,但它同样也会造成一些其他的***。对科学的工作方法的研究是如此复杂,以至于超出了哪怕最聪明的单个工人的能力,因此必须由管理者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出合理的工作方案,而工人只需要执行。事实上,这等同于把工人和牲口置于相同的地位。

这并不是说泰勒蔑视工人的人权,逼他们去做种种繁重的劳动;一个农场主可能非常爱惜他的牛,给它最好的草和牛棚,从不让它过度劳累,但他绝对不会把犁交给牛让它自己去犁地。实际上,泰勒自己就曾经说“像牛一样愚蠢”是从事某些体力劳动的工人的一项必要特质。虽然泰勒表示工人提出的任何改进建议都应该得到严肃对待,但事实就是在科学管理体制下工人失去了对自己生产过程的支配权。

我们当然可以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提升产量,把这看作为生产力进步的必要过程,但由于工人并不是牛,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一些别的后果——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202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绘过异化的情形:“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工人对自己的劳动时间、劳动成果、劳动报酬都毫无决定权,而当工人的最后一层防线,最后一层护城河即对生产过程本身的支配权也被科学工作方法剥夺之后,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就变成了纯粹外化于自身的东西,这就导致了人的异化。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是对这种工人在格式化的重复劳动下发生异化现象的精准描绘:主人公在不断重复拧螺丝的动作之后精神衰弱,把一切别的东西都看成螺丝,最后因为精神**进了医院。电影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以笔者自己的经历来说,这种异化确实存在。

笔者在深圳电子厂打工时曾经为了赶一个订单,连续三天都重复同样的工作,每天十二个小时。订单结束后去吃饭的时候,当一碗面被端到我面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吃完它,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觉得下一碗面马上就要顺着流水线过来了,我必须动作迅速才能避免堆货。如果长期处在这种把人当作牲口或者机器的工作状况下,即使工人在生理上不会过度劳累,工人在心理上也会遭受很大的伤害。

曾经发生过“十四连跳”的富士康公司,在员工的住宿条件、生活条件乃至工资待遇上其实都是远好于一般同行的。造成“十四连跳”惨剧的原因其实正在于工人在严格的管理下发生的异化。

三、 提高产量意味着什么。

纵观泰勒的整本《科学管理原理》,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目的上:提高产量。在泰勒看来,提高产量也就是提高盈余,一方面使老板和工人的直接收益同时增加,一方面使物价下降从而使全体消费者都能获益。

虽然泰勒在国会证词上也提到过生产过剩的现象,但他只把这看作是一种周期性的摩擦,并不认为这有什么更大的影响。在泰勒看来,产量增加几乎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好事。泰勒的这种想法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十九世纪是资本主义全面发展的世纪,工业革命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过去只有豪富之家才能享用的奢侈品**降低到了普通工人都能负担得起的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各种产品的极大丰富、产量的不断提高。生于2024年,目睹了美国经历工业革命的高潮、变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全过程的泰勒自然会产生产量至上的信念,这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泰勒于2024年去世,但在他死后十四年,美国爆发了大萧条。这场资本主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成千上万的人们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失业率爆发式的上升,仅美国就有1000万人以上失业。

银行倒闭、工厂关门,人们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而造成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的生产过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往往是那些最好的应用了泰勒制的国家所受的打击最为严重,因为这样的国家也是产能最为过剩的国家。

到了今天,产能过剩成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去产能也成了**的工作重心之一。不知道泰勒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如果说针对对泰勒心理革命的现实性的质疑可以回应说那些公司并没有采取真正的泰勒制,对科学工作方法的质疑可以解释为那是为了提高产量必要的牺牲,那么对于提高产量本身的质疑才是真正直指泰勒思想的核心——如果生产过剩反而是不好的,那么泰勒理论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当然,这也是泰勒作为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学者的历史局限性,他不可能预见到生产过剩后来竟会引爆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世界分工体系。

作为管理学的开山祖师,泰勒也享受着和任何领域的开创者一样的待遇——大量的赞美和同样多的质疑和攻击。作为一个世纪前的人物,泰勒的思想中当然有很多已经过时的地方,但这也正是其思想的价值之一——在对泰勒思想的批判和扬弃中,我们才能迎来管理学更进一步的发展。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科学管理原理 作为管理学的开山之作,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却对后世的管理学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泰勒在书中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 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雇主财富最大化,同时实现每一位雇员的财富最大化。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坚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雇员的财富得不到增长,那么雇主的财富增长也只是暂时的,不能持续...

科学管理原理的读后感

首先,这是一本十分 浅显易懂 的书,一方面因为它毕竟是100年前的书,是一门科学的启蒙书,其理论远没有近现代一些比较成熟学科的书籍来得复杂 另一方面,这本书其实也许只用其十分之一的文字就可以较好地将其理论完整地表达出来,因为里面大部分的文字用在了实例和实验说明上,因此价值20元左右的书用一天时间读完...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读 科学管理原理 有感。科学管理原理 一书为美国弗雷德里克 泰勒所著,他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要求人们按正确的方法工作,不断学习新东西,并改变他们的工作 作为报答,他们可以从高效率工作所带来的更多的物质成就感获得满足。为此,泰勒指出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