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发布 2021-03-11 06:14:28 阅读 6467

作者:张瑞。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23年第33期。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即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也能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课堂的40分钟如何才能实现高效呢?肯定是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我更偏重于能力与情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浅显的道理,但是在应用上,很多教师则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总结原因是课堂时间较短,教师难以在40分钟讲授全部内容,如果侧重知识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而且看上去还很“高效”,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进度就要慢许多,拟定的教学任务也可能完不成,而且看上去很“低效”,从而大多数教师选择选择了“授人以鱼”,放弃了。但是,课堂需要**,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牺牲点进度、牺牲点时间是必须的,作为教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也是必须的。

“授人以渔”将会受益学生终生。

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到,教学需要学生的的自觉和主动。夸美纽斯也提到,人的自然本性中,求知是最原始的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就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理论,在学生接受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等教育主体要采取一切可能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以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的教授者——教师,可以利用平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耐心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作为学习的地方——学校,则需要营造干净、整洁、清新、美丽的学习环境,可供学习的文化墙,可供游戏的草地花园,可供锻炼身体的操场。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保持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是一位经验教师的必备能力;在课堂上激发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智,鼓励、赞许和欣赏学生的点点滴滴,也应该是一位经验教师的必备能力。[1]

综上,在构建有效课堂的时候,应重点放在激励和启发学生学习能力的方面,应该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自主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理论创新能力。鉴此,提出本文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目标引导——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巩固变式训练——实践创新应用。

一、目标引导。

首先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有目标才能向目标前进;其次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是教学的动力,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最后教学目标具有对教学过程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作用,能更好指导教学任务。因此,在确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其科学性、全面性、适当性,又要注重其表现的教学价值取向。在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时,既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又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

现今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首先数学教学应转变教学目标的制定形式,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这一目标转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其次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最好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更应该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后数学教学目标在行为指向上,做到了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教师要转变方法方式,尽最大努力去完善自己的教学目标,实现目标引导。

目标引导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好目标导学并非易事。首先要抓住教学的知识本质,没必要设计得很华丽,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情景创设的生动,反而凸显不出真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可能会被引导至其他方向,不明白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去伪存真;其次目标导向要简明扼要。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耗费了多数时间,那这节课显然效率不会高;最后目标引导的问题要设计巧妙,让学生充满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问题可以在学生认知矛盾和冲突是提出,比如在教导“小数”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李叔叔车上的汽油表,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发现李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比4升多,比5升少”。这样我们表示不了,那可以选择什么数来比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正好引入了“小数”的概念。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喜欢未知的知识,这种天性就会促使他们想办法来解决未知的问题,甚至是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引导既要简洁,又要实际切合主题。[2]

二、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在提倡转变教学思想的同时,更加提倡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素材,更好的启发思维。自主**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法,自主的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自主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让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自主**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的学习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一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学习的基本技能,在人的一生中占的比例较大,当然在学习数学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具体实施运用。

比如在学习“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先对教材进行阅读,之后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二是迁移尝试。迁移是以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新知的一种方法。比如在教授“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解决问题:

用15元钱买了7.2元的番茄,又买了4.6元的萝卜,还剩多少钱?

然后让学生尝试解题,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以什么方法做的?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把之前学习的整數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三是操作感知。小学数学的教学,尤其是在低年级,操作感知被广泛的应用。如在学习“数的拆分”时,学生无法感知,可以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时,需要展示大量的实物,让学生去操作感知,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动手操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

四是比较归纳。这一方法需要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然后找出规律,自主的进行归纳。比如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计算,观察计算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再让学生尝试用语言进行描述;再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8道计算题,让学生计算,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在算的过程中,很可能学生在运算到第三道题时就会停下来,进行思考,为什么商的结果一样,进而判断出后面题的答案。

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到事物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是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是整理复习时用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把它系统化、条理化。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以此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解题,强调解法的多样化,选取最优的解法。

比如教师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后我们进行解法的比较,然后选取最优化的解法。

自主**学习其主体在学生,需要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目标。虽然学生占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没有目标性、规则性,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自主学习教具,需要设计合理的学习步骤,需要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组织组织小组的讨论与合作。

三、教师点拨。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一定会遇到疑问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地讨论,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教师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适合的方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比较,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

还有一个例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要在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与之前学习的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对比让学生更容易记忆。

四、巩固变式训练。

上述的“教师点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抓住概念的内涵,这里“巩固变式训练”就是通过对知识进行外延,使学生以巩固为基础,对概念进行隐身理解。进行变式练习时,要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至难,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的知识坡度。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设计:

其一,把握概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本质,在学生能够更清晰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例变化,从而让学生能有效辨别。比如在认识图形时,学习在学习时遇到的图形大多比较端正,便于观察,而在实际练习时,就需要进行一些旋转、移动等操作;其二,保持概念的本质特征,变化其叙述部分或题型,使概念应用于新的情境。

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等。其三,设置多样化情景,实施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去判断和取舍。

综上,不同的知识体系需要运用不同的变式方法进行训练,其中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概念的本质不变。变化变的是形式,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得到应用,以促进目标迁移,其根本是不变的。

五、实践创新应用。

实践创新应用的特征是其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兴趣、挑战性的问题,这样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通过开放自主,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以此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在教学“小小设计师”的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设计一个图书的封面,看一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设计最合理、最简便,比较谁的方法最多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需要教师们用心去设计。

实践创新应用是巩固练习的提升。学生在巩固、应用新知的同时,促进其愉悦的体验,将知识的巩固、应用与拓展、延伸相结合,在进行创新应用的时候,可融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有利于扎实基础、开阔视野,这就需要把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打破封闭教室的教学格局,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应用、拓展和延伸知识,重新认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改实践体验教学研究 年 月。董丈兵。河北滦县商家林中学,河北唐山。摘要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诱导学生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要正视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承认他们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要聆听其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声音,要尊重其特有的观察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创造机会,不断变化...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

作者 王英。中国校外教育 中旬 2017年第05期。摘要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好习惯终身受益,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必须从备课 教法 学法等各个环节入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刘旭荣。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第21期。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只有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过重的负担,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因此,我校立足课堂教学,积极构建小学数学 自主互动 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