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操作规范 11

发布 2022-06-26 00:44:28 阅读 7649

内。科。特。

色。服。务。项。

目。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 1 -

内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 - 2 -

一、针灸的操作规程 - 3 -

二 、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 6 -

三、穴位注射 - 7 -

四、耳针法 - 10 -

五、艾条灸 - 13 -

六、拔罐法 - 16 -

七、穴位按摩法 - 19 -

八、刮痧法 - 21 -

九、湿敷法 - 24 -

十、涂药法 - 26 -

十。一、熏洗法 - 29 -

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从事中医药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一)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求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此外,还有用拇、食指挟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挟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向两侧撑开,使**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注主要用于**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3.管针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

(1)直刺:是针身与**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2.深度 (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臂、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二、留针与出针。

(一)留针法。

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

二)出针法。

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当针退出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针灸操作流程。

注意事项:体质虚弱的患者,及精神紧张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右手轻轻插肛管入**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处轻轻按柔。

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1)常用穴位:

足三里、曲池、肺俞、血海、大椎、三阴交、肩骬、风池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

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

**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粮道街彩电社区卫生服务站。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放血法。放血法是指用三棱针 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 浅表静脉 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 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祛风止痒 开窍泄热 通经活络 镇吐止泻的作用。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 适应范围 高热 中暑 急性咽喉肿痛 目...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2013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1 慢性盆腔炎中医诊疗规范。2 胎漏胎动不安中医诊疗规范。3 崩漏中医诊疗规范。胎动不安 胎漏 早期先兆流产 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先兆流产的患者。一 胎动不安 胎漏 先兆流产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 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胎动不...

车缝车间操作规范

五 抽检 品检组长 抓好产品的质量检验,按20 的比例抽查各小组检验员每天检验通过的产品,具体查看各道工序是否符合缝制要求,查看产品各部位的尺寸是否正确,产品是否干净,有没有油渍。合格率必须达到97 才可以入库。六 设备工作 1 每天上下班前,下班后,机修工要按照分管小组,对机器的保养状况进行巡视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