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分类整理

发布 2022-10-16 21:03:28 阅读 1450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其基本特点:1、外显性;2、先天性;3、稳定性。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没有心理疾病;2、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狭义学习:即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意义学习:就是指通过掌握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认知内容的学习。

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因素和内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同时这种需要也反映了学生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理解、探索和行动的要求。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是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后天获得的动机。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时,称正迁移。

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负迁移。

组织者:在认识结构中没有适当观念作为新的学习的直接基础,在二者之间,教师利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更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可以充当已有认识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者,因为组织者的呈现往往早于正式要学习的材料,因而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指个体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断其存在的知识。

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知识的直观和知识的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知识的直观:是主体通过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的加工,形成对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知识的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层加工改造,认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知活动。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是指个体借助于骨骼、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肢体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认识活动方式。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基础策略:是指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如对信息的选择、贮存、编码、检索、应用等策略。

支持策略:主要指帮助学习者维持和调节良好的学习和认知氛围,包括实践的分配,注意力的调控、自我调控等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一定的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是思维活动最一般的形式。

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些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称为功能固着。

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德行或品行,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的,简称知、情、意、行。

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现象。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设计等。

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指学生之间以主动合作的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策略。

课堂心理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 ,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其类型有: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为了实现有社会价值的共同目标,借助共同活动,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教学测量:是借助测量工具或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要以数字表示。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系统惧来的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标准化成绩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的含义: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测验目的自行设计和编制的测验。

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的教师。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将这一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以便课后进行分析。

简答题。#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介(5)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过程。

学生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群体差异;2、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2、帮助教师实施科学教学;3、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4、帮助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2、顺序性;3、差异性;4、不平衡性。

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3)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环境和教育(1)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2)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3)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性(2)独立性和批判性(3)片面性和表面性(4)自我中心性;2、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3、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4、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5、学习活动的特点。

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能力结构的几种理论:1、二因素说;2、三维结构说;3、信息加工说;4、多元智力理论。

能力的个别差异:1、认知方式的差异:(1)场独立性(以自身机体为调整线索)和场依存性(以外部环境因素为调整线索);(2)冲动性和熟虑性;(3)归因方式的差异(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4)聚合型和发散型。

2、不同群体的差异:(1)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2)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3)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3、发展水平的差异。

4、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素质;2、学校教育;3、社会实践;4、主观努力。

促进能力发展的教育原则(策略):1、学习准备和准备性原则;2、适应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的三个要素:生理、心理、社会要素);3、适应智力的个别差异。

性格特征的构成:1、性格的认知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态度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区别:1、起源不同。

气质是遗传的产物,带有很大的先天性。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是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它代表着个体的社会性特点。2、可塑性不同。

气质相对较难改变,可塑性比较小。性格是在环境中塑造起来的,环境的改变可以带来性格的改变,它的可塑性相对比较大。3、性质不同。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好与坏质上的差别。联系:1、气质影响个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个体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制约着性格的形成。2、气质使性格带有独特的色彩;3、气质制约性格形成的速度。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

气质的实践意义:1、正确认识气质;2、科学因材施教。

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1、重视校风、班风等隐性文化的建设;2、重视教师的榜样和师生关系的作用;3、帮助学生克服性格中的消极因素;4、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心理学模块知识整理

一 认知发展与教育。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 1 根据感知觉的强度规律,作用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 板书 挂图 实物模型大小,教师讲课音量 2 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 教学内容应分...

3500单词分类整理

时间副词。ago 以前以往。already 已经。before 之前以前。early 早在初期。finally 最后终于。forever 永远。immediately 立即马上。just 正好仅仅刚才 later 稍后随后 now 现在目前此刻。recently 近来最近。sometime 某时。s...

心理学整理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 社会心理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2.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3.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