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础知识 第五章

发布 2019-08-22 12:55:40 阅读 6173

第五章计划。

第一节计划的含义、性质与地位。

一、计划的含义。

计划在汉语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而作为职能意义上的计划,它却是一个动词。因此计划的含义就是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亦称计划工作。正如哈罗德孔茨所说:

“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

在组织的管理中,要为组织做出一份完整的计划,必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做什么, 即给出符合组织目的和宗旨的组织不同层次的目标。

2.明确为什么做,具体给出实施计划的原因。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计划?计划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它是通过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组织资源进行分析,明确机遇和挑战,弄清楚自身的适应性而提出的。

3.明确谁来实施计划。计划作为一个蓝图, 它的美好不在于欣赏,而在于实现。计划的实施离不开人的行为,因此计划必须明确由哪些部门、哪些单位、哪些人来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和指标。

4.明确在什么地点实施计划。任何计划都离不开时空的约束,计划一方面必须要有实施的地点,另一方面也存在优选实施地点的问题,因此计划必须明确优选后的实施地点。如我国改革开放战略计划的实施,首先选择了具有良好条件的沿海城市进行,然后逐渐向内地扩展。

同时,在组织活动和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个部门和人员、各个职能、各项任务、各类资源在空间上的衔接和分布的问题。

5.明确实施计划的时间表。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必须明确指出各项行动的时间要求,而这种时间安排必须和组织内外部状况相适应。如学校招生计划必须与全国学期、假期相适应 ,部队的训练计划必须考虑到季节天气时段,医院防疫计划必须与疫情发生周期相适应,服装企业的生产计划,必须和市场产品销售的淡旺季相适应,部队战术战役的实施在时间阶段上必须符合战略要求,并与之相衔接。

6.明确计划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即如何做。 计划实施可以有多条途径、多种方式、 多种手段和方法。选择好实施计划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有效实施计划的保证。

二、计划的性质。

组织的计划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具有首位性、普遍性、目的性、实践性、明确性、效率性等特性。

一)首位性

在组织的管理中,计划是进行其他管理职能的基础或前提条件。计划在前,行动在后。组织的管理过程首先应当明确管理目标、筹划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而这些恰恰是计划工作的任务。

因此,“计划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位”(西斯克)。

二)普遍性

在一般组织中,实际的计划工作涉及到组织中的每一位管理者及员工。

三)目的性

计划的目的性是非常明显的。任何组织或个人制定的各种计划,都是为了促使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目标的实现。

四)实践性

计划的实践性主要是指计划的可操作性,并且最终是为了实施。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目标适宜,是衡量一个计划好坏的重要标准。

五)明确性

计划包括实施的指令、规则、程序与方法,直接指引行动。所以,它不仅需要明确的定性解释,而且应具有定量的标准和时间界限。具体地讲,计划应明确表达出组织的目标与任务, 明确表达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以及所采取行动的程序、方法和手段,明确表达出各级管理人员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权力和职责。

六)效率性

计划的好坏在于效率性的评价。一个好的计划必须最能实现组织的高效率。计划的效率性主要是指时效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

任何计划都有计划期的限制,也有实施计划时机的选择。计划的时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划工作必须在计划期开始之前完成计划的制定工作, 二是任何计划必须慎重选择计划期的开始和截止时间。经济性是指组织计划应该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三、计划在管理中的地位

管理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而计划是组织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量化形式。任何组织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都需要计划。归纳起来, 计划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几个方

一)指明了组织前进的方向,是管理活动的依据

计划为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是管理者从事其他管理行动的依据。管理者要根据计划分派任务并确定下级的权力和责任,促使组织中的全体人员的活动方向趋于一致,而形成一种复合的组织行为,以保证达到计划所制定的目标。比如,国家要根据五年计划安排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企业要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安排各月的生产任务,并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学校要根据计划培训师资、安排招生、分配任务、确定岗位。

计划使得管理者的指挥、控制、协调更为有效,使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纠偏有了明确的依据。

二)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计划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使未来的组织活动均衡发展。预先制定认真的计划, 能够消除不必要的无效活动所带来的浪费,避免在今后的活动中由于缺乏依据而进行轻率决断所造成的损失。计划可以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通过各种方案的技术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案用于实施。

由于有了计划,组织中各成员的努力将合成一种组织效应,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盲目性和不协调,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降低风险,掌握主动

未来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计划是预期这种变化并且设法消除变化对组织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种有效手段。未来的资源、数量、质量、人员、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竞争者和对手可能会推出新的方式和方法,国家的法规、方针、政策、社会各阶层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此如果没有预先估计,就可能导致组织行为的失效,给组织带来各种风险。

计划作为组织未来活动的一种筹划,必然会对未来的各种情况进行**,针对各种变化因素制定各种应对措施, 以最合理的方案(一般会有备选方案)安排达成目标的系列活动,使组织未来活动的风险大大降低。

四)管理者制定控制标准的依据

计划的重要内容是组织目标,它是制定控制标准的主要依据。有了控制标准才能衡量实际的实施效果,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使组织活动不脱离管理者所期望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与表现形式。

一、计划的类型(自学内容)

组织的管理实践活动的复杂性, 决定了组织计划的多样性。各种组织,根据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需要会编制出各种各样的计划。组织的管理系统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计划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一般而言,计划的层次越高,其内容越抽象、笼统;计划的层次越低,其内容越明确、具体。

二、计划的基本表现形式。

1、目的或使命

目的或使命是为了说明组织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同组织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例如,企业的目的是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得最大收益,医院的使命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大学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军队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防御外来侵略。现实中的每个组织对自己的目的和使命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2、目标。组织的目的或使命是组织价值的高度抽象。然而,组织的运行还需要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具体目标。

目标是组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它是在组织的目的或使命指引下确立的,是组织或人的目的与意志的明确的具体表述,是目的的具体化和数量化。制定目标是计划工作的起点 ,目标的具体数量内容则是计划的终点,也是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组织协调以及控制工作所要达到的结果。

3、战略 战略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所确定的有关发展方向、行动方针、行为原则、资源分配的总体谋划 。战略是指导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方针,对于组织的思想和行动起引导作用。但它不试图具体说明组织如何实现目标,而具体说明目标是由一系列主要和次要的支持性、协调性计划来完成的。

4、政策。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解决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规定或行为规范。政策规定了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可以避免重复分析,减少例行事件处理的成本。

组织的不同层次可以相应地制定不同层次的政策,用于指导和规范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政策给出了其作用的范围和界限,但鼓励下级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处置问题,主动承担责任。用统一的政策指导,才能保证策略及整个计划体系的一致性,也只有贯彻统一的政策,才能使在未来的活动中发生的大量决策及有关行动有统一的标准、一致的步调,才会使之协调运行。

各种组织有大量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日常业务工作是重**生的例行性工作,这类工作中的决策属一般的作业性决策,带有相当大的共同性和重复性。只要制定了明确的、具体的政策 ,基层管理或具体业务工作人员就可以不经请示,照章办事,自动地加以处理,从而减少上下级的工作压力,促进管理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

5、策略 政策是实现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在管理中处理各种具体问题的一般规定。策略则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谋略。策略是指管理者对未来行动的总体构想与实现目标的一整套具体谋略方案。

策略属于目标的实现系统,它包括重大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为过程和资源的分配方案。

有对抗意义的策略,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存在着对手或竞争者;(2)双方利益存在相互排斥的矛盾性;(3)竞争双方的行为紧密制约,一方变动将直接导致另一方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这种对抗性,决定着所制定的策略的对策性。

即所制定的策略必须是针对竞争者的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谋求出奇制胜。因此,策略不是为实现目标而对无限资源进行简单分配的产物,而是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为实现目标进行精心运筹策划的结晶 。

在管理活动中,组织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有用的策略,首先, 必须进行彻底的自我评价。 这包括分析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自身特点和组织的内外部因素。同时,还不能忽视上层管理者的准则、愿望和偏见。

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制定出适合组织自身发展的有效策略。其次,要使策略卓有成效,还必须把握如下几条原则:(1)策略要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与计划的完成服务。

如果策略不能推动计划或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就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2)策略的制定应具有连贯性。(3)策略应有弹性。

尽管有些策略实际上是永久性的,但切不要认为它们都是永恒不变的。目标、前提或主要计划发生了变化,就应当重新考虑策略以适应新的情况。(4)策略应当是成文的。

某些管理者害怕成文的策略会导致刻板,缺乏独创精神和进取心,并会破坏自由协作的气氛。但用文字能比较准确地沟通,是消除策略含糊不清和不一致性的一种途径。

第五章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基础知识。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人性的内容。1 自然属性 生物性。2 心理属性 人性的本质。包括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意识倾向。人性的特征。1 能动性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2 社会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 整体性 包含多种特征。4 两面性 积极与消极 善与恶5 可变...

第五章会计基础作业

第五章作业。一 填空。一 目的 熟悉各类账户的结构。二 资料 某公司账户资料如下表所示。要求 根据各账户的结构关系,计算出有关数据并填入图表的空格。二 资料 7月份甲公司 一般纳税人 发生下列经济交易或事项 1.购进材料一批,计价 11 700元 含增值税 17 材料验收入库,货款以银行存款支付。借...

会计基础第五章作业

第五章作业2 习题一。一 资料 华荣工厂200x年8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 8月1日,生产车间领用材料38000元,车间一般耗用3200元,全厂行政部门一般耗用200元。借 生产成本 3200 管理费用 200 贷 原材料 38000 2 8月4日,向银行提取现金18000元,备发工资。借 库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