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 2022-09-21 08:03:28 阅读 7605

《小学高年段数学“前体验”活动课例开发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 课题界定。

1、“前体验”活动:“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也指亲身经历。“前体验”活动指为增加对理解性学习的支撑,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的数学活动。

“前体验”活动以充实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为目的,以能为学生课堂学习做好经验、表象储备的素材为内容,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主要形式。 “前体验”活动不是前置性学习,而是为学生补充和丰富相关的经验和表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地经历课堂学习过程,轻松地理解和建构新知而开展的数学活动。是为促进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其本身是独立完整的。

无论有还是没有前体验活动,课堂教学本身都是独立而完整的。

前体验”活动不是每节新课前都需要开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一个单元的教学有时只需要一两次即可,一次“前体验”活动的时间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通常在10分钟左右。因此,“前体验”活动不需要在课表中增加专门的课时,可利用早读、午习及每周学生选修的活动课开展。

2、“前体验”活动课例:关于以充实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为目的的“前体验“活动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3、小学高年段“前体验”活动课例开发的研究:基于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材,基于本校校情、教情、学情,以数学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开发能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学生的经验的小学数学“前体验”活动课例,并通过教学实践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循环往复的对其进行改善,以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二、 理论依据。

1.体验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在全面审视杜威、皮亚杰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体验学习理论,他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库伯指出,体验学习是教育方法和终身学习过程的理论基础——学习是通过体验转化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旨在强调在课堂和“真实世界”之间建立起重要联系。

在他看来,学习就是在某种特定场景中,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反思内省,不断提升自我概念和主观行动应用,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促进人格升华的循环延续过程。

大卫·库伯强调在课堂和“真实世界”之间建立起重要联系的观点为“前体验”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体验循环过程为“前体验”活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2.布鲁纳的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布鲁纳认为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是同义语,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2)映象性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3)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对教师来讲,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最重要的,还在于他相信当人们达到符号性再现表象阶段时,仍然极大地利用动作性和映象性再现表象,特别是当他们研究某种新事物时。

因此,布鲁纳认为教师应在学生的**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试着做,边做边想。

布鲁纳的“防止过早语言化”的观点,为“前体验”活动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3.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经验之塔”将教学活动中的经验称为学习的途径,其理论要点可以归结为:(1)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按照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2)教学活动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3)在学校教育中使用各种教学**可以使各种教学活动更为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4)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更具体,更形象,能有效突破教学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具体经验后,才能有效地参与更复杂的、更抽象的教学活动。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学生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具体经验后,才能有效地参与更复杂的、更抽象的教学活动”为我们在课前开展前体验活动,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理解补充经验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

4. 人们是如何获得数学理解的呢?依据皮里和基伦提出的理论模型,数学理解需要经历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关注性质、形式化、观察评述、组织结构、发明创造等一系列发展过程。

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代表一种理解水平,要达到某种理解水平,常常需要学习者反复经历此水平之前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我们不妨把前面3个环节看作是积累经验和丰富表象的直观感知阶段,第4个环节“关注性质”则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阶段环节,第5~7环节看作是归纳检验和组织建构的抽象概括阶段。可以看出,反复而充分地经历直观感知阶段,是数学理解向抽象水平发展的基础。

三、 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因素导致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经验积累较少,表象模糊或缺失,在课堂上很难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造成学生“学不会、学不透”,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数学太难,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解决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需要在课前为学生积累学习数学所必须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相关数学生活经验缺失、表象模糊,而课堂受时空限制,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体验,造成学生“学不通、学不透、学不会”,加重了教师课后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作业负担,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开展本课题研究,为学生在课前解决生活经验缺失、表象模糊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时空限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文献研究。

国内对于数学“前体验”活动课程建设的研究未见相关报道,类似的研究主要有:前置性学习、先学后教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多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与这些研究相比,“前体验”活动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抓住学生课堂学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生活经验与表象的缺失,以充实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表象为目的,在课前以有趣数学活动形式为顺利解决解决课堂中的突出问题做好铺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获得经验的积累,更能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已有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国在新课标上确立了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但还缺乏相关的内容呼应,在容量和难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却没有课时的保障,学生在课堂参与数学活动也得不到保障,对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助于解决学生数学活动的时间和内容问题,在课前为学生做好必要的生活经验和表象的储备,解决学生因时间不足不能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完整经历数学过程的问题有重要启示。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对高年段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多方位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理性的思考。

2、通过小学数学“前体验”活动课例开发的理性思考,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 通过对高年段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的问题的研究,开发小学数学“前体验”活动课课例,并将课例系统化。

4、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前体验”活动的教学效果的对比实验研究。

5、通过小学数学“前体验”活动课例开发的研究,力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

为了课题研究能够有针对性,有效的开展,我与“前体验”团队的成员们利用文献法学习理论,收集并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依托理论、借鉴经验,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和方法的指导。我们拜读了**的《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郭玉峰《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两条途径》、王嘉毅《论体验学习》……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国内外对于“前体验”的研究相关文献少之又少,所为我们只能在相近理论中寻求方法的指导。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3年7月至2023年10月)

1、利用调查研究法捕捉实验信息。

制定高年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与教师版,掌握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理性的思考。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知有35.29%的学生经常有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

40.00%的学生喜欢数学。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兴趣。

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中有46.67%的人觉得上课听不懂,33.3%的人认为数学太难。

课堂上71.76%喜欢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但是每课都有课堂上进行数学活动的只有5.

88%。⑵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⑶利用课间等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以了解学生的表象经验的积累程度。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与测试》应用广角中有一题:

张大爷家第二季度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的典型错误:(1624+1810)÷3≈1144.67(千瓦·时)

对于这类错误,有两个原因:⑴学生对于电表读数不理解,生活中学生很少能见到电表,对于电表读数是什么及电表是如何记录用电度数的也自然是不了解。⑵生活常识的缺失,计算结果为1144.

67千瓦·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144.67度电)作为一般家庭,一个月用电一千多度是很少见的,学生对于自己家每个月的用电量缺少认识,也就没有每个月基本用电多少的常识,所以计算出张大爷每月用电一千多度电也很难跟生活常识联系检验自己结果的对错了。

从实验信息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⑴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⑵上课听不懂,觉得数学知识太难。

⑶课堂上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难自己**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生长发展过程。⑷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缺乏,学生经验、表象缺失。

针对以上几种问题,开展“前体验”活动的研究便显得尤为有意义:

开展本课题研究,通过课前有效的活动,系统地帮助学生在课前积累必要生活经验和表象,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体验、经历学习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开展本课题研究,为学生在课前解决生活经验缺失、表象模糊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时空限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校规模相对较少,在调查问卷的时候采样人数也较少,这对结果的分析可能存在误差。但大体能够得知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情况。

2、利用行动研究法开发小学高年段数学“前体验”活动课例。

寒假之前,“前体验”小组齐聚一堂**课题开发实施计划,经过激烈的讨论后韦校长给我们布置了任务:每个年级的数学老师为一组开发本年级前体验课例,经过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团队成员们开发了1-6年级上下册前体验活动课例数篇,在此举其中几例说明“前体验”课例开发情况:

《我的一日三餐消费图》。本次活动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的前体验活动。扇形统计图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统计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同的直观认识比较容易,但是扇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模糊。本次活动在学生收集自己一日三餐费用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片图”,体会圆内各部分的大小表示每顿餐的费用占一天总费用的几分之几。

积累扇形统计图中 “整个圆表示单位“1”,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部分数据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这一基本特点的数学活动经验。

5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让家校教育形成合力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再由于我校处于偏远山区,家庭教育极易缺失,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养成,学习效果低下。有...

4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枣园中心小学课题组。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有效学习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效学习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 教 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的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

2019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古典文学中常见 这个词,当代,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 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 课题的提出。学校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