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复习

发布 2019-06-16 05:58:00 阅读 2326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功能:描述、解释、**、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

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式(四个理论范式)

什么是范式:指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由若干相关的理论模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的理论假设,使得研究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共同信念。

1、实证传统:(最基本、最主流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上,证据为本。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经验至上;证据为本;客观现实;价值中立。

2、人本传统:(既是基本亦是边缘)全人的观点,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

人本主义的理论观:以人为本;意义和阐释;尊重价值观;高度的个别化。

3、激进传统: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

激进主义的理论观:对实证主义的全面宣战;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实证主义本身是一种政治,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顺从、维持现状;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

4、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优势。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也是非连续的,充满了偶然。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从觉察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口欲期(0-1岁)、**期(1-3岁)、***崇拜期(3-6岁)、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青春发动期)

自我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自我功能: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

12个自我功能:现实检验、判断、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现实感、规范和控制、客体关系、

思维过程、适应性退行、防卫机制、刺激障碍、自主功能、自我掌控感、综合/整合功能。

1、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中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

2、自我监控: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我的呈现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程度。

3、自我控制:对冲动和欲望的控制、对思想和感觉的控制、对行为的控制。

防卫机制:每个人都会潜意识的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受到伤害。

作用:积极的作用:调试。

消极的作用:当心理防御机制失效、使用不当、或过多的依赖,以致破坏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被视为异常,甚至病态。

防卫机制内容:(15个)

利他:自我牺牲服务他人而获得满足。

禁欲:抑制某些欲望从而避免焦虑和冲突。

否认: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加以否定。

移置:把关于某人的不可接受的感觉放置到另外的人或情景上。

合理化:通过歪曲现实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分离:将感觉和特定的内容分开。

理想化:将自己赋予感情的人或事物完美化。

反应构成:用对立的感觉或冲动替代不适的感觉或冲动。

退行:为了回避目前的焦虑,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和行为方式。

压抑:对不适的情感、冲动和体验视而不见,把他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躯体化:不能接受的冲动或冲突被转化为躯体症状。

升华:将不可接受的冲动和欲望通过某种高尚的行为转化为社会接受的东西。

投射:将不能接受的感觉和冲动赋予别人。

自我掌控感:理解适应性行为的重要概念,一种使自我呈现最佳发展的能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阶段理论:

婴儿前期(0-3岁):信任与不信任。

婴儿后期(1-3岁):自主与羞怯、怀疑。

学前期(3-6岁):主动与负疚。

学龄期(6-12岁):勤勉与自卑。

青少年期(12-20岁):认同与认同混乱。

青年期(20-40岁):亲密与孤立。

中年期(40-65岁):精力充沛与颓废。

老年期(65岁以上):完满与绝望。

自我心理学在社工实务中的运用。

基于自我心理学的社工实务将案主的问题界定为案主的自我功能失调。

主要做法:1、辨识案主的自我功能失调与当前问题的关联。

2、考察案主的问题、自我功能和外在环境的关联。

3、提升案主的自我功能(自我支持和自我修正)

4、改变环境条件。

5、促进个人自我功能与环境之间的配合度。

第四章心理动力理论(下)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客体:源自弗洛伊德:仅指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广义上讲,客体指充当一个人情感或驱力的目标对象,重要的人或事物。客体关系心理学中,客体主要是指重要他人、早期照顾者。

外在客体:真正的人(或真正的东西)。被投注的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或东西)。

内在客体:(客体表征):和他人(属于这些人物、地方、东西)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表征:在与客体或者重要他人的交往中,所体验到的自我的心理表征。

客体关系主要观点:

1)强调关系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2)强调早年关系的重要性【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1)正常的孤独性2)正常的共生3)

分离与个体化:分化亚阶段、实践亚阶段、和解亚阶段和客体恒定亚阶段】

3)强调关系对自体形成的重要意义。

4)强调早期关系的内化。

5)强调早期关系对当下的影响。

自身客体:是被自体经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并为自体发挥某些重要心理功能的人或客体 。

自身客体移情:人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另我或双生移情关系、理想化移情关系和镜像或夸大移情关系,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自身客体移情。

科胡特的自体**与三类移情关系。

自体三极:人类共有的自尊抱负、理想、才智和技能的分享。

三类移情关系:

自尊抱负=夸大自体——与自身客体的镜映移情关系。

理想=理想化自体——与自身客体的理想化移情关系。

才智和技能的分享=另我自体——与自身客体的密友移情关系。

干预的技巧。

澄清:帮助案主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

解释:使潜意识变为意识(根源解释、动态解释、阻抗解释、移情解释)

修通:打破经验和记忆的禁锢,帮助案主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自我的重构。

第五章认知∕行为理论。

贝克认知**:

1、负性自动思维:在特定情境下自动呈现在意识中的想法,常常不经逻辑推理突然出现,稍纵即逝。

2、认知曲解的五种形式: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或过度泛化、夸大或缩小、

走极端思维。

3.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功能失调性的认知假设是潜在的,通常不再进入意识接受审查,但它们却是支配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

功能失调性假设分三类:

成就(需要成功、高的表现标准)

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

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成为强者等)

贝克认知**的一般过程:

一)初期会谈:主要是了解情况和进行初步**。

二)识别负性自动想法:发展患者的识别能力。

引出负性自动思维的方法:

回忆最近的一个具体事例。

心理想象或角色扮演。

在病人出现强烈情绪反应时询问。

了解对某些事件的看法。

记录每天心境的变化及自动思想。

艾里斯abc人格理论:

a:即挫折本身,刺激性事件;

b:个体的信念系统,人对挫折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

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挫折感,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

d: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包括审视、界定、分辨、争辩;

e:新的情绪和行为的**效果。

非理性信念:通俗地讲就是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

一般性的非理性信念并不多,但会细化。

非理性信念存在于前意识中,很容易进入意识。

非理性信念会导致情绪失调——自损思维:

糟糕至极。

无法忍受。

概括化。 自我贬低。

第六章系统视角。

系统的分类:

1)微观系统。

任何参与者在其中进行面对面接触或直接接触的系统。

2)中观系统。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个人关系网络。

3)外部系统。

影响个人系统更大的社会制度。

4)宏观系统

是指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它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微观、中观和外部系统影响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反映社会的道德标准。

人在情境中”

社工理念下的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

1)人具有思想、感情和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实体。

2)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复杂完整的系统,每个系统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特征和互动方式。

3)人在其个人的生活事件中,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

第八章社会发展视角。

社会发展。1、什么是发展。

— 发展是指整个社会系统的上升变动。

2、社会发展的概念。

—一个旨在改善作为整体的人口的福利并伴之以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

卡明斯)社会发展的定义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关注政治与经济体系。

关注科学技术提高人类能力的方式。

关注社会体制内福利的成败。

关注确立自由与人道的社会政策途径。

关注人类价值及其行为向更为人道的社会运作水平的转变。

促进社会运作的“伙伴”合作关系。

社会发展的策略。

个人层面:即个人功能的提升、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更多有效的利用市场。

社区层面:社区发展、社区行动以及性别赋权的社区发展。

**层面:大范围的社会计划和动员可观的资源。

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

有控制的多元主义:市场、国家和社区组织的合力。

社会投资。意味着再分配,特别是分配给社会项目的资源是具有生产性的,是投资取向的,是有利可图的,能够促进经济参与并且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意义。

第九章存在主义。

焦虑。是存在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焦虑来自生存的抗争,从而确保个体的存在,它是死亡、自由、隔离和无意义导致的结果。

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讲的焦虑有何不同?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焦虑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理论,焦虑是其理论核心概念,它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深入。弗洛伊德早期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利比多转化而来的,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后来,弗洛伊德在本我、自我、超我三分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期焦虑理论,即焦虑的信号说,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本我,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能产生并感受焦虑。

社会工作理论

叙事 模式的形成及其运用。0990101089 刘海桃社会工作一班。摘要 叙事 是一种后现代的方法,一经提出在家庭 青少年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概念 兴起与发展及理论脉络之后,主要介绍了叙事 在青少年社会工作 婚姻关系调...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 四个传统。1 认识论 是 人类认识的本质 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 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2 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目录。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 二 社会学习理论 2 三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 四 镜中我理论 2 五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2 六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 七 九型人格理论 3 八 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3 九 社会支持网络 4 一 发展 4 二 基本假设 4 三 定义 4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