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索陈凯

发布 2021-03-07 19:46:28 阅读 8664

致远中学陈凯。

“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索。

任何教学模式都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首先,我校的学生基础较薄弱,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其次,课堂授课难于兼顾各种学习要求;最后,学习进度太快,容易打击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学校慢慢展开了对小组合作教学的实践,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班在“小组合作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 、分组的原则。

尽量的做到在一个组里有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囊括各个成绩段的学生,分组要避免除了小组之外的各种小团体的产生。

1.共分7个组,每组7-8人;

2.保证每个组在学习、管理两个方面都有能担当大任的学生,不至于小组太散或者学习太差;

3.纪律性差的学生要平均分到各个小组中;

4.一个宿舍的尽量分开;

5.按成绩平均分配各组;

6.男女生要搭配。

详细的分组名单:

注:学生前面的号码就是他的组号,这个编号将伴随他整个学期)

二、具体的做法。

1.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位,有学科的组代表、小组长、纪律组长、学习组长等,人人都是官,人人都管事。

1)平时的收作业、值日等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实行小组值周每组刚开始的时候是值周3-4天负责班级所有的日常管理工作并负责记录,包括和任课老师的沟通。

下边是值周表的一面:

2、实行量化积分

1) 由小组记录、班主任记录、任课老师反馈、政教处反馈四部分组成量化细则。

2)每周反馈学生得分一次;

3)量化第一名的同学直接评为期末优秀学生;

4)量化必须为正分才有资格进入期末的评优评先。

3、小组成员坐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把教室分为7个板块。

1)根据学生的量化积分合计出小组的总得分,按照总分从高到低,小组自由选座位。刚开始的时候根据量化每周进行一次换位,最后一名的小组在最右边一排(视线最弱的位置);

2)按照层次尽量的将学习好的学生放在组的中间位置,便于小组讨论,同时将不同组的学优生尽量的靠近,方便进行切磋和比拼。

(3)防止纪律差的聚堆。

某周的座位安排:

注:红色为班级学习较好的同学彼此能保持联系沟通还要分散在各个组的中间位置便于小组问题讨论)

4.对学生的各科成绩进行分类进行比赛(abc三层),详细的小组分层:

注:各学科按照一定比例分成abc三层)

1)在课堂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找两个组、两位同学解答相同难度的问题,胜者加分。

上图就是课堂右黑板上的计分板,由任课老师负责写,在这种激励下,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全神贯注参与课堂教学;

其次,课堂上提问分为三种情况①教师点名提问,这一般是为了两个组进行比赛,由教师找同一个层次的进行;②不分组的抢答,一般就是学优生的临场发挥;③为防止某位学生过于集中回答问题,造成别的学生机会不多,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次数限制;

2)下午自习课等时间随时随地展开小组间的擂台比赛,胜利的小组加分并成为擂主接受下个组的挑战;

某比赛的记录表:

注:比武胜利的个人+1 小组胜利的小组+1)

3)每周拿出2堂课(一般在周末)进行周比赛,量化第一名的小组直接进入第二轮,其他六个组两两对抗晋级,最后决出周冠军;

4)两个组比赛时,一般是从abc三层各找一对进行比赛;

5)周赛提前告诉比赛时间,比赛大体内容,但是不提前通知比赛人,临时抓阄决定;

6)考察的知识必须以基础和见过的为主,时间控制在8分钟之内,很基础的题目要比拼速度;

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赛双方直接上黑板比拼(全班**),这种比赛竞争让学生感到了新奇和刺激,谁都不想在黑板上输给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所以当时只要是听说有比赛,中午午休、课间很多同学都会好好准备,班级的学习围很浓厚。

三、 小组建设的得与失。

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模式的最大优势在课堂体现最为明显,在课堂上,只要老师一声令下“讨论”,学生会围在学习好的学生周围,展开讨论。学优生肯定是讨论的主角,他们可以给别的同学讲题,在全组面前展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全组同学的聆听又是在帮他找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学优生的思维和组织能力,又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他们个人的能力。在各种比赛中,相互比拼,互不服气,前20的学习劲头被空前的带动起来。

所以,在期中考试中,相比分班时的成绩,级部前10 20 50 100 200各个分数段人数都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问别人,减少了老师上课一言堂带来的盲目性。

现在正在逐步尝试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自己搜集材料整理某种题型然后上课来讲,具体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当然这都是实行了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效果,这期间为了促进小组的理念深入人心,也举行了很多活动。

上图:周冠军的头像上了班里的宣传栏。

上图:月最佳小组。

通过这种不断的宣传造势,在学期中段,基本上使学生有了“我是几组一员”的概念,小组基本上可以走上正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的集体活动,大大提高班级工作的效率,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但是在小组的建设当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下面就是我对自己工作的一些反思:

1.分组需尽快,越拖效果越差,最好是在开学不久学生还不是很熟悉时。当时为了充分了解学生,我是在开学一个月后才正式分的组,问题随之而来,部分小的团体已经形成,在让他们融入这个新的组里,难度加大;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已经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很难融入小组的那种讨论问题的环境中,显得很孤立,在学生没有充分熟悉的前提下分组就能很自然的避免这些问题。

2.一部分自由散漫的学生在小组讨论等集体活动中容易趁火打劫偷着玩。对这一部分自律性差的学生引导不够,造成了他们成绩滑坡。

3. 对于一些习惯于听老师讲解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这种讨论往往起不到作用,所以也造成班级的中间25-40名次段学生相对其他班级竞争力不足。

4.由于分组不均衡,可能造成个别组很差,要及时发现及时进行人员调整。当时我分的6组,组内成员相互之间矛盾重重,组长和学习组长都没能带起头来。

我一直想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但效果不明显,使这个组连续几次都是学习和量化最差,座位也一直被安排在最后,后来这个组就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了!不得已调人后才有了转变。

5.被表面的热烈讨论蒙蔽,班级随之也会产生一股浮躁之风,需要班主任及时的发现和引导。讨论热烈自习课就容易失控,竞争激烈就容易造成以组为单位的小团体主义而影响大班级利益。

小组式合作教学,自主管理”不是单纯的分几个组就能解决的事情,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包括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现在我也只是在学习方面有所想法,在常规、学生的自主管理方面都还远没达到高效的效果。凡事欲破则立,不破不立!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 孟宪彬。科学导报 学术 2017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 1879 2017 04 0074 0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核心是自主 合作学习理论,是依据主动发展和动机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师生交流活动过程。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模式探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 合作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情景对话操作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 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

“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小组合作型 教学模式的探索。作者 马木安。新课程 教师 2010年第03期。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 奠基工程 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神洲大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教育 教学理念 思想更新,教学内容 学习方式 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